Wednesday, November 30, 2011

面对(佛教)

中国的佛教末流,一向重视于──一死,二鬼,引出无边流弊,而目前佛教的宣教方式,虽也谈了生死,但常常把死当作重 心来谈。这一来佛教成了教死,渡死的宗教,使寻常人有一种错觉,佛教是要到死亡的时候才有这个需要。佛教不单是宗教或是哲学,佛教是一种生命教育,教导我 们培养智慧,学习如何不受外境影响而安祥自在的生活,包括面对死亡,如不能了生,那里能了死!  
 
好生者焉得长生?怕死者岂能不死?虽然我们常看到死亡带走多少人的生命,却喜欢把这种可怕的想法尽可能丢得越远 越好——欺骗自己死亡是多么遥远的事,毋须庸人自扰;很少停下来自省,其实自己也快成为死亡的牺牲品了。由于对生命的眷恋,我们无法接受死亡的想法,而事 实上死亡是必然的。一般人不是讳言死,就是故意忽略死这件事实,以为这样就不会有死这件事情发生似的。有些人甚至认为如果该死的时候,自然就死了,不用害 怕。人们常犯了漠视死亡的谬误,他们想每个人都会死,那没有什么大不了的,是很自然的事。话是这么说,死的时候却全不受用。
  
死亡的恐惧使我们经常想去控制别人、控制外境。由于我们害怕不能够控制生命永远存在,似乎经由对他人的控制,将 来同样的也可以控制死亡,而得到永生不朽。因此,许多人就把有限的命光,当做无止境的资源在浪费,虚生浪死,直到死亡临头时,才手忙脚乱,后悔莫及。拔除 下意识“我也许能免于一死”的想法,返照死亡无所不在的同能性,便能赋予人生崭新的意义和方向。

不知死亡何时来临的不确定性,会让我们更珍惜生时的每一个 时刻,也让我们摆脱常见于年轻人的“来日方长,我还有无数时间”的不死寻思。相信死亡随时可能来临,使我们更能专注于有意义的事,抛开无关紧要而浪费太多 宝贵时间的事。这种认知也促使我们把每一天都当成是最后一天,活得更充实。
  
人们难以面对死亡的主要原因,在于对无常实相的无知。
  
生命是一期一期的不断展开,生死未尽,会无限的延续下去的,而众生都有生命延续的爱著﹙后有爱﹚。尽管你认为死 了就完了,而下意识却并非如此。年青体健的人,憧憬著未来,似乎对于死亡从来就不会重视;但是病重或衰老的人,意识到死亡的威胁,总是想尽办法,希望能转好,希望生命又会延续下去。

众生对生命的爱恋贪著,是超过一切的。当濒临死亡时,心中会有种种的不舍、放不下、害怕失去,以及因恐惧、疑惑未来会断灭所引 起极大的怖畏,悲哀。到了真的活不下去时,绝对会希望未来的相续存在。
  

死亡是存在的,而且随时随地均可能发生,这是无法逃避的事实,我们在活的时候,要以智慧为死亡做好准备,培养足 够的勇气去面对现实,随时准备好去面对现实。死亡那一刹那的心境,对我们下一世的品质好坏,也会有决定性的影响,因而在死亡来临时,虽然我们已造了各种各 样的业,但若我们努力营造良善的心境,就可以增强及激发善业,而获致增上生。

今生是我们唯一可透过修行做准备的机会。死亡本身并不可怕,可怕的是盘据于心 中对死亡的恐惧感。许多心理压力是源自于我们拒绝面对现实,不愿接受生命的真实面。压力若不解除,便会逐渐导致严重的心理障碍。因此,由于疾病而产生的忧 虑和沮丧反而会使病情恶化,人不能选择疾病的种类,也无法挑选吉时去逝,但是我们绝对可以选择面对病情及死亡时毫无所惧。
  
如果预先了解死亡的定义,过程,临终时可能出现的状况,在活的时后就可以先练习如何面对。死亡虽是无法避免的,但它的本身可以做为一种深刻的觉悟,学习练习放下自己的执著,保持自己的正知正念。

Tuesday, November 29, 2011

面对死亡

世上万事万物都有始有终,生是开始,死是结束,对死亡应该有重新的解释,死亡并不是痛苦、悲惨,它并不可怕,有时只是不能接受而已,死亡是生命最后一个过程,有它的存在,生命才得以完整。

看透死亡不是挑战死亡,而是要心里上的接纳,这种认识不是凭空而来,也不是宗教上的认识,而是对死亡文化的重新认识,面对死亡要有一种达观的态度。

庄子的妻子去世了,惠子去吊唁。看到庄子两腿张开,蹲在地上,正敲着盆子唱歌。

惠子说:“和人家结为伴侣,人家生儿育女,身老而死,你不哭也罢了,竟然敲着盆子唱歌,不是太过分了吗?”

庄子说:“不对,她刚死的时候,我怎么能够不难过,可是探究她的开始,本来没有生命。不仅没有生命,而且没有形体。不仅没有形体,而且没有气。混杂在恍恍惚惚之中,变化而产生了气,气变化成了形体,形体变化有了生命,现在又变化因而死亡,这些就好像是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在运行。人家就要安静地到天地这间大房子里休息,我却嗷嗷地哭,自己认为这样是太不懂得命运,所以止住了哀痛。”

有一个女人被诊断出患上绝症,只能活3个月了,于是她开始准备自己的后事,她请来了牧师,告诉牧师自己希望在葬礼上吟咏什么韵文,喜欢读什么经文,愿意穿什么衣服下葬,她还要求把自己特别喜爱的《圣经》也葬在身边。

一切安排妥当后牧师便准备离开,“还有一件事”,她像突然记起了什么重要的事,兴奋地说, “这很重要,我希望埋葬时右手拿着一支餐叉。”

牧师站在那儿盯着这个女人,简直不知说什么。

“让你吃惊了吧?”女人问。

“唔,说实话你的要求把我弄糊涂了!”牧师回答。

女人解释道:“在我参加教友联谊会的所有这些年里,我总记得每当菜盘收走时有人必然会俯过身说,‘请把餐叉留着。’我很喜欢这一时刻,知道将要吃到更好的东西了,比如醇和的巧克力糕或苹果馅饼,那真是太妙啦,并且也有意义!所以我就想让人们看见我躺在棺材里手里拿着餐叉,心里纳闷‘用那餐叉做什么’,然后我想请你告诉他们:‘请把餐叉留着……下面要上最好吃的东西啦。’”

牧师于是和这个女人拥抱诀别,眼里涌出欢乐的泪水,他知道这是她临终前他们之间的最后一面,不过他也知道这个女人比他更能理解天堂的含义,她明白更加美好的东西即将来临,这是—个女人面临死亡的态度,她把死亡看做是等待她的“—件更好的事”,于是,欣然地接受了死亡。

生老病死是生命进程中的必然规律,既然死亡无法避免,那么就让我们把死亡当做伴侣,永远不要害怕面对它,很多人惧怕死亡,事实上他们也从来没有真正痛快地生活过。

不妨学习一下那位乐观的女士,勇敢地面对死亡,永远不要逃避它,也许最好的东西就要来到了呢?

内容来自人生智慧网